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音像电子网络出版物奖提名奖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主讲人:刘 玲 教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长江学者、博士研究生导师
东南大学医学院副院长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
江苏省器官衰竭与功能重建重点实验室主任
江苏省重症医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重症呼吸学组副组长
江苏省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江苏省第六期"333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
《Annals of Intensive Care》副主编、《Critical Care Medicine》编委会成员及执行理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对治疗的反应均存在显著差异,导致病死率居高不下。临床研究中的平均治疗效应(average therapeutic effect,ATE)难以反映个体患者真实治疗获益,不同患者的治疗效应存在异质性(heterogeneous treatment effect,HTE),亟需探索个体化治疗策略。研究表明,氧合指数(arterial oxygen pressure/fraction of inspired oxygen,PaO2/FiO2)、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炎症水平及肺形态等单维度指标可以指导ARDS的个体化治疗,如通过PaO2/FiO2识别俯卧位通气的获益人群,或基于局灶与弥漫型肺形态指导个体化机械通气。但单维度指标不能充分揭示ARDS的异质性,多维度指标构建的亚表型可以更有效地实施精准化治疗。其中,基于炎症因子、器官功能等建立的ARDS炎症亚表型和器官衰竭表型,为液体管理、PEEP水平和他汀药物的个体化干预提供重要依据,此外,呼吸力学的动态变化揭示了表型随病程的演变,实时指导治疗调整。进一步,基于因果模型计算的个体治疗效应(individual treatment effect,ITE),可以识别氧疗、体外二氧化碳清除和血必净等干预中真正获益的人群。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发展,基于常规临床数据的床旁快速分型逐渐成为现实,显著提升了精准治疗的临床可及性。未来研究应聚焦于多维亚表型的快速识别,结合人工智能驱动的分型工具,并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以建立基于异质性的精准治疗体系,为ARDS患者提供真正个体化的救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