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讲人:Prof. Jan Bakker New York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纽约大学肺病与重症医学科副教授
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医学中心的首任重症医学科主任
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副教授
![]()
整理:师 瑞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症医学科
医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青年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青年委员副主任委员
Annals of Intensive Care,European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Journal of Critical Care副编辑,BMC Medicine,BMC Anesthesiology编委
擅长危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与管理
在重症血流动力学领域发表论文30余篇,在液体反应性预测领域发表一作SCI论文10余篇,研究成果发表于Intensive Care Medicine, Critical Care, Annals of Intensive Care等杂志
在第十六届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年会的主会场演讲中,Jan Bakker教授围绕"外周灌注标志物"这一经典但极具临床价值的话题展开了深入阐述。演讲从历史视角切入,指出早在19世纪初(如1843年Scherer描述的感染性休克病例)甚至更早(如1805年纳尔逊勋爵之死的绘画记录),医学界就已认识到"四肢冰冷"等外周灌注异常是病情危重的标志。
Bakker教授回顾了休克三角理论(低血压、组织灌注异常、高乳酸)的提出者Max Arual的贡献,并介绍了在Erasmus大学通过健康志愿者进行的"下半体负压"实验。该实验直观展示了外周灌注对血容量变化的敏感反应:灌注下降时外周灌注指数迅速降低,恢复灌注后则立即回升。实验中也观察到,若患者已处于最大血管收缩状态(如紧张或使用血管收缩药物),则无法进一步代偿,反而可能出现血管扩张和循环衰竭。
多项临床研究一致表明,外周灌注异常(如皮肤花斑、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是死亡风险显著升高的重要预测指标。法国学者Hafid Aitoufella的研究显示,出现皮肤花斑的患者死亡风险增加74倍。即使在存在干扰因素的情况下(如心搏骤停后亚低温治疗),死亡患者的外周灌注指标仍显著更差。Bakker教授进一步通过奥地利的研究阐明其病理生理机制:外周灌注异常直接反映了肝、肾、肠道等重要脏器的低灌注状态,进而导致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
在临床实践方面,智利急诊科的研究显示,脓毒症患者经初始液体复苏后,若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恢复正常,病死率约为9%;若仍异常,则病死率接近50%。据此,Bakker教授的团队提出"个体化复苏"策略:若外周灌注已正常,即使血压偏低或存在液体反应性,也应停止积极补液,转而使用血管加压药,以避免液体过负荷。这一策略在后续研究中被证实可减少器官衰竭。
ANDROMEDA-1研究进一步比较了以"乳酸清除"和"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正常化"为复苏目标的差异。贝叶斯分析表明,以后者为目标对患者更有利。亚组分析揭示了一个关键警示:对已恢复外周灌注的患者继续进行积极复苏(如补液、使用强心药),反而会显著提高病死率。对于顽固性外周灌注异常,Bekker教授介绍了在荷兰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院推广的独特方法:在血管加压药基础上加用硝酸甘油,以改善微循环。同时强调,血压管理应个体化,不应追求统一的高目标;在外周灌注良好的前提下,即使平均动脉压低至45 mmHg(1 mmHg=0.133 kPa),也可能是可接受的。
最后,Bakker教授预告了即将公布的ANDROMEDA-2研究结果,该研究在灌注指导策略中加入了舒张压作为严重血管舒张的指标,并整合了多巴酚丁胺挑战试验和升压药试验,进一步优化个体化复苏方案。
整场演讲的核心信息是:重症复苏的焦点应从传统的大循环参数(如血压)转向组织灌注本身,尤其是简单、快速、可靠的外周灌注评估,是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避免过度复苏伤害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