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音像电子网络出版物奖提名奖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专题笔谈

  • 一年内发表的视频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基于危重症患者病理生理特点的合理用药探讨
    杜洁, 王玲, 龚志成, 张丽娜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4, 10 (01): 6-15.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4.01.002
    摘要 (46) HTML (0) PDF (587 KB) (5)

    重症患者病情危急且复杂多变,合并疾病较多或伴有器官功能异常,特殊治疗及侵入性操作的实施等因素均会使重症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发生变化,导致药物效应受到影响,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相对增加。目前的说明书及相关文书的药物治疗大多是基于普通患者的研究结果及治疗推荐,因而难以保证重症患者的疗效及用药安全性。如何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已成为目前ICU医师和临床药师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文基于危重症患者的药物代谢特点,分析了其在特殊病理生理条件下、体外支持治疗条件下及特殊给药途径时存在的用药问题;并结合重症相关药物治疗的最新临床证据,提出临床合理用药策略。

  • 2.
    反转触发:易被忽视的人机不同步
    李宏亮, 周建新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3, 09 (01): 19-24.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3.01.004
    摘要 (190) HTML (0) PDF (1234 KB) (30)

    在众多的人机不同步类型中,源于呼吸拖带所致的反转触发是一种较为独特的存在,除具有高度的隐匿性之外,如果成功触发呼吸机导致呼吸叠加,将会在控制性机械通气的预期之外提供更大的潮气量和更高的跨肺压,从而引起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并且对膈肌功能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从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机制、临床意义及分型、识别及干预措施等角度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的重视程度,并希望以此推动相关临床及基础研究的开展。

  • 3.
    呼吸驱动及呼吸努力床旁评估的研究进展
    常炜, 刘玲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3, 09 (01): 25-29.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3.01.005
    摘要 (395) HTML (1) PDF (693 KB) (60)

    过强的呼吸驱动和呼吸努力可导致肺损伤和膈肌损伤,因此在辅助通气过程中监测呼吸驱动和呼吸努力尤为重要。临床实践中,膈肌电活动和气道阻断压可用来监测呼吸驱动;而食管压和呼气阻断可用来监测呼吸努力。临床上可通过调整呼吸支持力度、镇静剂量和肌松程度来调控适当的呼吸驱动及呼吸努力,以实现肺和膈肌保护性通气策略,防止呼吸机相关肺和膈肌功能损伤。

  • 4.
    实时肺通气评估肺电阻抗成像技术在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黄伟祥, 桑岭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3, 09 (01): 30-34.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3.01.006
    摘要 (109) HTML (0) PDF (565 KB) (19)

    合适的肺通气评估对重症患者的管理非常重要,但目前的监测方法无法完全满足临床需求。肺电阻抗成像是一种新兴的床旁监测技术,具有无创、无辐射、可持续评估患者的区域性肺通气功能等优点,已经在临床中得到开展。笔者基于目前的研究结果与临床体会,分析肺电阻抗成像技术在床旁对重症患者进行肺通气实时评估的热点问题,介绍实践中的体会,为同道提供参考。

  • 5.
    电阻抗断层成像监测俯卧位通气的发展现状
    王晶晶, 谢晖, 王瑞兰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3, 09 (01): 35-39.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3.01.007
    摘要 (101) HTML (1) PDF (566 KB) (26)

    俯卧位通气(PP)是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重要的呼吸支持手段,现已有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PP能改善ARDS患者的预后。PP能改善氧合、进而降低病死率,主要是由于俯卧位后能改善患者病变肺组织通气-血流比。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EIT)的技术特点使其能对俯卧位患者进行床旁监测,可动态观察俯卧位时肺通气、肺血流灌注的变化,进而判断PP的效果,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本文通过对EIT技术以及临床应用,尤其是其在PP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EIT监测技术的认识,更好地理解PP改善氧合的呼吸生理学机制,促进EIT技术在PP中更高效精准的应用。

  • 6.
    体外二氧化碳清除技术的重症应用场景
    夏金根, 胡诗雨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3, 09 (01): 40-45.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3.01.008
    摘要 (247) HTML (0) PDF (681 KB) (26)

    体外二氧化碳清除(ECCO2R)是一种体外生命支持技术,通过体外膜肺(“人工肺”)清除机体过多产生的二氧化碳(CO2),以降低患者通气需求和呼吸机支持水平。随着体外生命支持相关技术的改进和临床经验的增多,最近研究提示ECCO2R在多种重症场景中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但亟待大样本临床研究进一步规范其临床指征及其床旁管理。本文通过文献复习和笔者经验,综述了ECCO2R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肺移植围术期和哮喘持续状态等重症应用场景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ECCO2R在重症场景中的应用提供更多参考。

  • 7.
    血浆内脏蛋白在重症患者营养评估中的是与非
    朱承睿, 马晓春, 朱然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2, 08 (04): 295-298.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2.04.003
    摘要 (141) HTML (0) PDF (621 KB) (12)

    血浆内脏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是用于营养状态评估的传统生物学标志物。在感染、炎症、损伤等导致的急性应激反应下,重症患者的血浆内脏蛋白作为负向急性期反应蛋白,合成代谢降低,分解代谢增强,有助于氨基酸在急性期的转化与流动;炎症反应会造成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大量血浆内脏蛋白外渗到组织间隙;此外,休克时大量液体复苏也会引起血液稀释。因此,重症患者在急性期测得的血浆内脏蛋白水平与营养状态无明显相关性,且无法准确反映营养治疗的效果。当重症患者进入稳定期,或在不存在明显炎症反应的患者中,血浆内脏蛋白的动态评估可用于反映患者营养状态的变化,血浆内脏蛋白水平的降低还与患者的营养风险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本文针对重症患者血浆内脏蛋白的代谢特点及其在重症患者营养评估中的意义和应用局限性进行总结。

  • 8.
    喂养不耐受,我们应该如何定义?
    李建波, 尹万红, 邹同娟, 许媛, 何伟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2, 08 (04): 299-303.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2.04.004
    摘要 (218) HTML (1) PDF (755 KB) (18)

    许多真实世界研究表明,喂养不耐受(FI)监测是确保肠内营养(EN)成功实施的必要条件,并作为评估EN实施过程顺利与否的核心指标,被国际主流营养指南和专家共识所推荐。然而,目前仍然没有统一的临床定义或判定标准,导致相关研究结果的解读困境,阻碍了对防治措施有效性的科学评估,不利于后续研究的深入开展。本文就如何定义FI进行论述,同时提出以患者结局为中心的FI症状群概念,以期为临床正确认识与定义FI提供新思路。

  • 9.
    重症患者营养治疗中的血糖监测
    谈莉, 周华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2, 08 (04): 304-309.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2.04.005
    摘要 (207) HTML (0) PDF (1182 KB) (19)

    血糖异常是重症患者急性期最常见的代谢紊乱之一,营养治疗的启用可能进一步加重高血糖与血糖的波动。过高血糖、低血糖和血糖变异都是影响重症患者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化血红蛋白、血糖变异系数、达目标血糖范围时间等指标可用于评价血糖控制优劣。针对不同的重症患者群体,分层优化血糖控制目标,并结合计算机智能化技术个体化地制定血糖管理方案,同时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有助于血糖调控和改善临床预后。本文就近年来针对重症患者血糖目标及控制评价指标,血糖监测技术与管理方案,肠内营养的喂养方式对血糖的影响等方面的进展做出阐述。

  • 10.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监测与评估
    陈传希, 欧阳彬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2, 08 (04): 310-312.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2.04.006
    摘要 (178) HTML (1) PDF (631 KB) (31)

    早期肠内营养(EEN)对重症患者的益处已被证实。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重症患者中启动营养支持可能存在风险及挑战。在使用血管活性药的重症患者中,EN的实施存在争议。尤其是在血管升压药物下实施EEN是否可能导致急性肠系膜缺血(AMI)和非闭塞性肠坏死(NOBN)的担忧仍然存在。对于这些患者来说,评估和监测循环至关重要。本文讨论了肠内营养实施期间循环的监测,如血管升压药物剂量、灌注指标对胃肠道的影响,提示了循环监测与评估的重要性。

  • 11.
    床旁超声指导肠内营养实施的优势与局限
    邹同娟, 尹万红, 何伟, 许媛, 艾潇琳, 李雅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2, 08 (04): 313-320.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2.04.007
    摘要 (190) HTML (0) PDF (2716 KB) (31)

    早期启动肠内营养(EN)已是重症患者营养治疗的一致推荐及常规应用。但是在EN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反流、误吸、喂养不耐受(FI)、腹胀、腹泻,甚至肠道缺血、坏死等风险,这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甚至导致不良结局。胃肠功能是影响重症患者EN实施的关键环节。目前评价EN实施效果的常用指标包括胃残余量(GRV)以及胃肠道症状等,但是对于GRV的监测及诊断阈值目前仍存在争议,胃肠道功能评价亦缺乏可靠的指标。近年,随着床旁超声技术的发展,其以床旁、无创、可视化、即时、可重复性强等优点在临床上已被广泛使用,不仅可以用来评价胃肠道结构、功能、血流等情况,在指导EN实施、监测FI、指导鼻肠管安置、营养状态的评价等各方面的价值亦日益凸显,床旁超声是一个可靠的、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评价手段。因此,本文针对床旁超声在EN实施过程中的优势以及可能存在的陷阱进行阐述。

  • 12.
    危重症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因病制宜,因人而异
    杨晓, 胡波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2, 08 (04): 321-325.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2.04.008
    摘要 (134) HTML (0) PDF (739 KB) (15)

    危重患者存在营养高风险,入住ICU后需要尽早进行营养风险筛查,以及时推进营养治疗并改善预后。但当前危重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存在评分系统众多,易与营养评定混淆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旨在厘清危重患者营养风险筛查的内涵,并尝试根据不同危重患者特点,推荐合适的营养风险筛查工具:针对所有危重患者,推荐营养风险筛查量表2002(NRS 2002)和危重病营养风险评分(NUTRIC)/改良NUTRIC(mNUTRIC)作为首选营养风险筛查评分;对于老年危重患者,微型营养评定简表(MNA-SF)和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NRI)可作为有效补充;而对于非老年高危围术期患者,可考虑将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MUST)评分作为有效补充。因此,对于危重患者的营养风险筛查,应做到因病制宜,因人而异。

  • 13.
    重症患者个体化营养治疗及相关监测
    姚晏, 黄惠斌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2, 08 (04): 326-332.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2.04.009
    摘要 (163) HTML (0) PDF (893 KB) (28)

    ICU患者是高异质性的群体,需要个性化的营养支持。本综述回顾了重症患者个体化营养治疗的最新进展。ICU患者接受营养治疗之前,需要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评估,以确定患者能否从营养治疗中获益,并评估他们对营养的耐受能力。临床常用的预测公式在预测重症患者的静息能量消耗上是不准确的。相比之下,间接量热法指导的能量供给策略能显著改善ICU患者的生存率,并得到指南强烈推荐。高蛋白供应策略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而改善的氮平衡(NB)与降低危重患者的全因病死率有关。由此强调了在营养治疗期间动态监测NB的要求。此外,治疗期间应监测再喂养综合征和个体喂养耐受性。总之,有必要在营养治疗全过程中进行个体化、评估、监测和调整。未来需要精心设计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来评价重症患者的个体化营养治疗。

  • 14.
    维生素D在重症患者中的应用—进展与困境
    刘艾然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2, 08 (04): 333-339.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2.04.010
    摘要 (77) HTML (0) PDF (916 KB) (17)

    维生素D是维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脂溶性维生素,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和生理、病理意义,其在重症患者中的监测和治疗价值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重症患者由于维生素D摄入减少、代谢改变、清除增多及血液稀释等因素的影响,维生素D水平低下广泛存在,且与重症患者预后不良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很多研究开始探索补充维生素D在重症患者中的治疗作用和价值。不同的研究在纳入人群、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上存在较大的异质性。重症患者补充维生素D是否有助于改善临床结局还存在争议。维生素D治疗的目标适应人群、监测评估的方法和标准、制剂和剂量、补充时机等均可能影响维生素D的疗效评估。进一步加强中国重症患者维生素D水平的监测,开展特定人群维生素D的补充对临床结局影响的研究是有意义的。本文主要探讨维生素D在重症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与应用前景。

  • 15.
    产后大出血集束化管理策略
    李沂玮, 朱英, 胡炜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1, 07 (04): 293-298.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1.04.002
    摘要 (325) HTML (7) PDF (1161 KB) (26)

    产后出血(PPH)是产科最常见的急危重症,是全球范围内导致孕产妇死亡的最常见原因。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改善孕产后出血产妇预后的关键。一旦高度怀疑或明确诊断为PPH,应立即建立多学科组成的诊疗小组,分析出血原因,评估严重程度,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同时重视并发症的处理。本文基于国内外重要临床研究、权威指南和共识,参照循证医学证据,就PPH的识别、评估和应急救治流程提供诊疗意见,助力提高相关医务人员对PPH的认识和救治成功率。

  • 16.
    孕产妇脓毒症管理的研究进展
    沈吉林, 汪毅, 刘兰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1, 07 (04): 299-303.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1.04.003
    摘要 (197) HTML (5) PDF (813 KB) (16)

    孕产妇脓毒症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延误治疗可能导致孕产妇预后不良。孕产妇处于特殊生理时期,孕产妇脓毒症也有其自身特点,ICU医师及产科医师对孕产妇脓毒症特点及变化认识还不够,导致治疗不及时或者不规范,增加母婴病死率。本文总结了孕产妇脓毒症管理的研究进展,加强ICU医师及产科医师对孕产妇脓毒症的认识,降低孕产妇围生期病死率。

  • 17.
    妊娠期及产褥期脓毒症早期识别的研究进展
    周东旭, 杨大燕, 王涛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1, 07 (04): 304-308.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1.04.004
    摘要 (167) HTML (2) PDF (737 KB) (9)

    妊娠期及产褥期脓毒症是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因该人群特殊生理,目前全世界对于妊娠期及产褥期脓毒症早期识别及诊断仍缺乏统一的标准,故对该类人群脓毒症的诊治相对滞后,这是导致其不良预后的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对妊娠期及产褥期脓毒症的早期识别、危险因素及处理进行综述,以加强对妊娠期及产褥期脓毒症的早期识别。

  • 18.
    重症患者螺旋型鼻肠管优化置管——基于团队研究和实践经验
    陈胜龙, 胡北, 吕波, 孙诚, 陈纯波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0, 06 (04): 370-373.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0.04.004
    摘要 (195) HTML (3) PDF (825 KB) (7)

    营养支持是重症患者综合救治措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选肠内营养已成为临床共识。多项指南推荐,对于胃内喂养不耐受或存在反流、误吸高风险的重症患者应启动幽门后喂养。而幽门后喂养路径的建立是启动幽门后喂养的前提,在ICU常通过床旁放置鼻肠管至十二指肠或空肠以达此目的。目前存在多种重症患者鼻肠管幽门后置管方法,但尚无统一标准。为此,笔者所在团队开展了幽门后置管系列研究,积累了较多量的螺旋型鼻肠管幽门后置管经验,对幽门后置管技术作了一定的优化,特在此做一总结,供同行参考。

  • 19.
    线粒体DNA在创伤中的作用机制
    李宣恒, 吴秀文, 任建安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0, 06 (04): 374-378.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0.04.005
    摘要 (120) HTML (1) PDF (868 KB) (1)

    创伤是导致器官和组织损伤最直接的形式,也是世界范围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创伤伴随的缺血再灌注、酸中毒、低氧血症、外科手术、失血或大量输血等均可引起继发性组织损伤。创伤导致内源性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大量释放,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进而导致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近期研究表明,线粒体DNA(mtDNA)等线粒体来源的DAMPs在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mtDNA的释放不仅能够诱导免疫应答、加剧炎症反应,甚至导致组织及器官损伤。本文就mtDNA在创伤中的释放机制,发挥作用的信号通路,及其与创伤的治疗策略和预后进行综述。

  • 20.
    脓毒症性心肌病的血管活性药物选择
    刘一娜, 马晓春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0, 06 (02): 128-131.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0.02.004
    摘要 (138) HTML (0) PDF (839 KB) (4)

    脓毒症性心肌病是脓毒症导致的急性心功能障碍综合征,与冠状动脉阻塞所致缺血无明显关联,其以心室扩张、心肌收缩减弱、心功能损害具有可逆性为特征,诊断和治疗措施尚不明确。一般认为脓毒症性心肌病的治疗策略与未合并心肌病的脓毒症并无明显不同,血管活性药物的选择可参照脓毒症、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研究及指南推荐意见实施,个体化治疗策略还有待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数据提供。

阅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