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音像电子网络出版物奖提名奖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学科分类

    Loading ...

    发表年度

    Loading ...

    文献类型

    Loading ...

    期刊

    Loading ...
  • 文献
  • 视频
共找到 675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脓毒症休克液体复苏的晶体液种类对急性肾损伤影响的研究进展
    王冉, 常炜, 杨毅, 徐静媛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5, 11 (01): 100-104.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5.01.019
    摘要 (91) HTML (7) PDF (916 KB) (26)

    液体复苏是治疗脓毒症休克的重要基石。最新拯救脓毒症运动(SSC)指南推荐首选晶体液对脓毒症休克进行液体复苏,但是具体给予哪种晶体液仍存在争议。经典晶体液——0.9%NaCl溶液因氯离子浓度高易导致高氯血症,对肾脏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识别0.9%NaCl溶液复苏后急性肾损伤(AKI)的高危人群至关重要。平衡盐液因组成成分更接近生理体液而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本文就脓毒症休克液体复苏的晶体液种类对AKI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2.
    休克状态下早期肠内营养发生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的风险与预防现状
    沈基, 刘威, 陈红宇, 詹心萍, 卢梦诗, 马加威, 嵇丹丹, 罗亮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5, 11 (01): 95-99.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5.01.018
    摘要 (75) HTML (7) PDF (1109 KB) (15)

    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NOMI)是由非闭塞原因引起的肠道缺血损伤甚至坏死。休克患者循环血量下降为NOMI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休克状态下早期肠内营养(EEN)可能导致肠道氧供需失衡促使NOMI的发生。然而,重症患者发生NOMI时往往诊断困难,且有很高的病死风险。本文通过对休克状态下EEN发生NOMI风险及其预防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改善NOMI患者预后提供支持。

  • 3.
    呼吸驱动在保护性通气策略中的研究进展
    倪韫晖, 袁雪燕, 黄丽丽, 杨毅, 邱海波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5, 11 (01): 91-94.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5.01.017
    摘要 (93) HTML (13) PDF (901 KB) (31)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以减少接受机械通气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风险。传统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缺乏呼吸驱动评估手段,忽视了膈肌保护。部分呼吸驱动控制不当的患者即使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仍存在肺损伤和膈肌损伤的风险。本文就呼吸驱动在保护性通气策略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4.
    新一代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康替唑胺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俞云松, 陈佰义, 王明贵, 徐英春, 翟所迪, 邱海波, 施毅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5, 11 (01): 78-90.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5.01.016
    摘要 (86) HTML (6) PDF (1054 KB) (14)

    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是一类新型的全合成抗菌药物,对耐药革兰氏阳性菌和结核分枝杆菌(MTB)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康替唑胺(CZD)是首个国产原研新一代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对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链球菌属细菌和肠球菌属细菌等革兰氏阳性球菌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与利奈唑胺(LZD)相比可更少引起血小板降低。本文就CZD的化学结构、获批适应证的用法用量、作用机制、抗菌活性、药物代谢动力学(PK)、安全性评价、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等内容进行综述,为其临床合理应用与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 5.
    基于智慧ICU云平台的ARDS集束化管理对ARDS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
    王谷宜, 黎家琦, 钟燕军, 余波, 吴晨方, 董海云, 徐敏, 王花芹, 唐莉, 朱艳艳, 李金秀, 吕奔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5, 11 (01): 72-77.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5.01.015
    摘要 (90) HTML (7) PDF (1262 KB) (24)

    目的

    分析基于智慧ICU平台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集束化管理对ARDS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3年12月23日至2024年7月31日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ICU收治的145例ARDS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是否使用智慧ICU云平台进行管理将其分为智慧组(78例,2024年4月12日至2024年7月31日智慧ICU云平台启动后入ICU的ARDS患者)和对照组(67例,2023年12月23日至2024年4月11日智慧ICU平台启动前入ICU的ARDS患者)。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基础疾病、ARDS病因、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APACHE 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氧合指数(PaO2/FiO2)等],结局指标(包括有创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病死率等),前3天平均值与第1天的氧合指标和Vt变化情况[包括氧合指数、SpO2/FiO2、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Vt]。

    结果

    对照组和智慧组在性别、年龄、基础疾病、ARDS病因、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氧合指数、Vt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智慧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智慧组气管切开率、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治疗费用虽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前3天的氧合指数、SpO2/FiO2和PA-aO2均值较第1天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智慧ICU平台的ARDS集束化管理有助于缩短ARDS患者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

  • 6.
    长时程ECMO生命支持管理策略临床应用的单中心经验
    袁思依, 隆云, 池熠, 苏龙翔, 程卫, 赵华, 刘旺林, 张超纪, 马国涛, 黄慧, 何怀武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5, 11 (01): 65-71.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5.01.014
    摘要 (107) HTML (7) PDF (1364 KB) (39)

    目的

    总结单中心经验,明确接受长时程ECMO患者的临床预后和并发症,提出管理策略。

    方法

    回顾北京协和医院ICU 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间收治的17例接受长时程体外膜肺氧合(ECMO)(≥14 d)生命支持的重症患者,对其治疗策略、ECMO相关合并症、并发症及生存预后等进行分析。

    结果

    17例患者应用了病因、凝血、多学科、器官修复的Long-ECMO管理策略,其中14例为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V-ECMO),3例为动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ECMO支持时间为29(24,34)d,最长时间为88 d。11例同时接受血管活性药物治疗,7例接受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17例存在出血并发症(ECMO置管处局部出血15例、大腿局部血肿3例、口鼻腔出血13例、气道出血3例、颅内出血2例、消化道出血3例),5例血培养阳性,4例气胸。9例(52.9%)成功撤离ECMO,8例住院存活(47.1%)。14例VV-ECMO亚组中,存活组(7例)与非存活组(7例)ECMO支持时间和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CMO支持时间:(29.0±11.2)d vs (33.9±24.9)d,P=0.647;年龄:(65.6±6.9)岁 vs (69.6±14.5)岁,P=0.522],非存活组基线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APACHEⅡ)评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3±9.2)分 vs (14.6±1.9)分,P=0.006]。

    结论

    长时程ECMO患者预后与APACHEⅡ评分相关,应用Long-ECMO管理策略存活率达47.1%,其在高龄重症患者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7.
    《成人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操作规范(2024年版)》解读:ECMO的撤离
    张洁, 席寅, 王亚, 徐永昊, 黎毅敏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5, 11 (01): 60-64.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5.01.013
    摘要 (143) HTML (6) PDF (948 KB) (63)

    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24年首次发布了《成人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操作规范(2024年版)》,内容涵盖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的适应证/禁忌证、相关操作、管理等内容,旨在规范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本文主要对该规范中ECMO撤离部分的内容进行解读,促进对内容的理解以及提高其临床操作的可行性及依从性。

  • 8.
    《成人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操作规范(2024年版)》解读:抗凝与出血并发症防治
    屠国伟, 李敏, 罗哲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5, 11 (01): 55-59.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5.01.012
    摘要 (117) HTML (7) PDF (933 KB) (65)

    血栓形成和出血是体外膜肺氧合(ECMO)患者常见的管理问题。如何平衡血栓形成和出血风险依然面临挑战。为指导ECMO抗凝实践,基于《成人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操作规范(2024年版)》,本文详细解读了ECMO抗凝管理的规范,介绍了ECMO管理中常用的抗凝剂,包括其作用机制、监测方法、优点和局限性,并阐述了现有的抗凝剂监测指标、抗凝目标及各种监测方法的优缺点。

  • 9.
    《成人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操作规范(2024年版)》解读:ECMO联合CRRT
    潘盼, 刘松桥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5, 11 (01): 51-54.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5.01.011
    摘要 (576) HTML (14) PDF (967 KB) (105)

    近年来,体外膜肺氧合(ECMO)作为急性呼吸循环功能障碍的危重症患者高级生命支持的重要手段,其临床应用与日俱增。这些患者往往合并急性肾损伤(AKI)和容量过负荷等,需要肾脏替代治疗(RRT)。启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指征和最佳时机需根据患者容量状态和AKI相关代谢紊乱的严重程度进行个体化评估。在ECMO患者中CRRT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ECMO进行连接,尚没有证据表明ECMO和CRRT联合使用的不同方法会影响患者临床预后。ECMO和CRRT联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可改善患者液体平衡,稳定内环境。本文重点解读《成人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操作规范(2024年版)》ECMO联合CRRT的指征、时机、联合方式、预后及危险因素等相关临床问题。

  • 10.
    《成人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操作规范(2024年版)》解读:ECMO适应证及禁忌证的把握
    刘刚, 李绪言, 顾思超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5, 11 (01): 46-50.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5.01.010
    摘要 (513) HTML (16) PDF (916 KB) (76)

    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制定了《成人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操作规范(2024年版)》并正式实施,为临床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相关操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见。本文由制定该操作规范的相关编者,针对ECMO的适应证及禁忌证进行解读,增进对ECMO技术的理解,提高其临床实用性。

  • 11.
    加强对ECMO 技术的认识与规范应用,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
    崔晓阳, 詹庆元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5, 11 (01): 42-45.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5.01.009
    摘要 (112) HTML (3) PDF (924 KB) (41)

    近20年来,我国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飞速发展,ECMO中心数量、年操作例数均迅速增长。但我国ECMO支持患者病死率仍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为进一步规范我国成人ECMO技术操作,以促进我国ECMO技术的高质量发展,由中日友好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牵头整合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制定了《成人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操作规范(2024年版)》(以下简称《规范》)。《规范》为ECMO的临床操作与管理制定了标准并明确了重点,也为ECMO行业管理提供了依据。制定和推广《规范》,促进我国ECMO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化、同质化,不仅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对于推进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文旨在从技术背景、核心内容、临床实践意义及未来发展方向等角度对《规范》进行系统解读。通过分析当前ECMO技术应用中的挑战与机遇,强调规范制定对提升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及推动学科发展的关键作用,为临床医师和研究者提供参考依据。

  • 12.
    人工智能爆发增长背景下的重症医学发展
    吴骎, 王波, 尹万红, 廖雪莲, 郭军, 陶攀, 康焰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5, 11 (01): 36-41.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5.01.008
    摘要 (110) HTML (4) PDF (959 KB) (30)

    人工智能(AI)技术的爆发式发展为重症医学带来了革命性机遇。本研究系统探讨了AI在重症医学信息化中的关键应用场景,包括电子病历智能分析、多模态数据融合、AI辅助临床决策、远程重症监护(Tele-ICU)优化,以及物联网(IoT)、区块链和虚拟现实(VR/AR)等新兴技术的协同作用。本研究通过分析当前AI驱动的重症医学实践,揭示了其在提升诊疗精准性、优化资源配置及降低医疗成本方面的核心价值;同时,研究深入剖析了AI应用面临的挑战,如数据标准化不足、模型可解释性缺陷、隐私安全风险及临床适应性局限,并提出通过联邦学习、可解释人工智能(ⅩAI)技术、政策法规完善及跨学科协作等路径实现突破;进一步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包括AI与终端设备深度整合、全生命周期监护体系构建及精准医疗范式革新。本研究的核心目标在于为重症医学智能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南,助力AI技术从辅助工具向核心决策引擎的跨越,最终实现重症救治质量与效率的全面提升,推动医疗资源普惠化与患者预后改善。

  • 13.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脓毒症相关脑病治疗的新靶点
    尚伟锋, 陈德昌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5, 11 (01): 31-35.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5.01.007
    摘要 (110) HTML (8) PDF (908 KB) (22)

    脓毒症相关脑病(SAE)是重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病理机制复杂且缺乏特异性治疗。近年研究发现,肠道菌群通过“肠-脑轴”调控神经炎症与血脑屏障(BBB)功能,成为SAE干预的新方向。本文综述肠道菌群失调在SAE中的作用机制,探讨益生菌、粪菌移植、靶向菌群代谢产物及信号通路的治疗策略,未来的研究需结合多组学技术与临床转化验证。

  • 14.
    严重感染与免疫功能障碍:2024年度进展与展望
    吴健锋, 裴飞, 管向东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5, 11 (01): 27-30.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5.01.006
    摘要 (105) HTML (5) PDF (898 KB) (28)

    脓毒症作为重症医学的主要挑战,其本质是宿主免疫反应失调。本文从以下4个层面阐述其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宿主免疫反应失调机制、免疫监测新方法、精准免疫治疗策略以及脓毒症精准治疗阶梯的发展前景,总结脓毒症免疫治疗的当前进展,探讨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为脓毒症精准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

  • 15.
    重症呼吸:2024年度进展与展望
    袁雪燕, 邱海波, 刘玲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5, 11 (01): 22-26.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5.01.005
    摘要 (123) HTML (7) PDF (920 KB) (47)

    基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全球新标准的一系列回顾性研究从诊断范畴的角度阐述了新标准带来的变迁。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更新指南首次推荐激素有条件地应用为ARDS治疗带来了更多的思考。无创及有创呼吸支持策略的创新探索彰显出在特定人群中的优势,推动了重症呼吸临床实践的优化。撤机延迟的关键卡点分析突出了筛查的重要性,有助于改善撤机实践。本文对2024年度重症呼吸领域的代表性科学研究进展进行回顾。

  • 16.
    重症肾脏:2024年度进展与展望
    辛宇, 王常松, 于凯江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5, 11 (01): 17-21.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5.01.004
    摘要 (155) HTML (8) PDF (908 KB) (32)

    随着重症医学及相关技术的发展,重症肾脏病的研究不断深入。在ICU内,针对危重病相关急性肾损伤(AKI)、慢性肾脏病(CKD)、肾移植管理、疑难肾脏病及血液净化治疗的研究取得突破。例如,静脉注射氨基酸可有效预防心脏术后AKI,降低其发生率和肾脏替代治疗(RRT)需求。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如AKI预警系统结合个体化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结局。本文回顾过去1年内重症肾脏病的研究进展与热点,为临床和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 17.
    重症神经:2024年度进展与展望
    张琳琳, 周建新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5, 11 (01): 11-16.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5.01.003
    摘要 (173) HTML (11) PDF (922 KB) (47)

    重症神经是重症医学和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的一个重要交叉领域,涵盖了罹患原发性神经系统疾病或继发性神经系统损伤,且存在或潜在器官功能障碍,需要重症加强医疗监测和治疗的情况。2024年上述领域涌现了很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本文对2024年重症神经关键领域的进展进行了回顾与总结。

  • 18.
    中国重症医学质量控制:2024年度进展与展望
    薛明, 吕奔, 邱海波, 杨毅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5, 11 (01): 6-10.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5.01.002
    摘要 (285) HTML (14) PDF (969 KB) (60)

    质量控制是重症医学患者安全保障的核心。2024年我国重症医学质量控制取得显著进展,在政策引领下指标体系不断完善,质量控制网络不断织密,聚焦重点病种与关键技术,通过单病种质量控制管理体系、规范化技术培训及科学研究推进目标导向的质量提升,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未来工作中,我们要继续聚焦薄弱环节,以需求为导向,以同质化为目标,持续推动重症医学质量控制工作迈向新高度。

  • 19.
    全面提升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能力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薛明, 吕奔, 邱海波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5, 11 (01): 1-5.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5.01.001
    摘要 (204) HTML (11) PDF (993 KB) (46)

    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能力作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关键防线,其建设意义重大。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从完善重症医学网络、加强专科能力建设、扩充人才队伍、推进医疗服务改革等方面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本文围绕提升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能力的关键环节展开论述,包括立足国情健全学科体系,以基层为重点优化服务体系,强化人才培养夯实能力建设根本,加强质量管理守住安全底线,关注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发展,旨在进一步推进重症医学内涵式发展,提升服务能力,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切实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 20.
    2024年重症神经回顾与进展
    张琳琳, 周建新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5.01.17-0001
  • 21.
    重症呼吸:2024年度进展与展望
    袁雪燕, 邱海波, 刘玲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5.02.13.0002
  • 22.
    呼吸支持技术2024进展与展望
    王金龙, 邵敏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5.02.14.0003
  • 23.
    蛋白质-合成代谢抵抗导致老年脓毒症患者骨骼肌质量下降的机制研究
    李锦源, 麦涵钰, 陈凯, 周文艳, 白吉佳, 曹相原, 丁欢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5.04.08-0009
  • 24.
    ICU的事儿,简单说
    孟祥林, 熊雅欣, 赵鸣雁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5.06.09-0011
  • 25.
    免疫球蛋白联合依库珠单抗治疗GBS 并发重度ARDS 患者一例
    杨东星, 沈鹏, 赵慧颖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4, 10 (04): 404-408.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4.04.016
    摘要 (136) HTML (19) PDF (1314 KB) (54)

    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是一类免疫介导的急性炎性周围神经病,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本例患者发病2 周前出现发热、咳嗽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后逐渐出现肢体远端感觉异常、双下肢迟缓性肌无力,患者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显示细胞-蛋白分离现象,病情进展迅速累及呼吸肌,造成呼吸衰竭、低氧血症,给予机械通气,患者胸部CT 示双肺弥漫性炎性渗出病变,符合GBS 并发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诊断,患者于外院早期应用了免疫球蛋白及血浆置换治疗,但效果差,病情仍迅速恶化,出现呼吸衰竭、ARDS 症状。入我院后继续应用免疫球蛋白联合依库珠单抗治疗,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肌力迅速恢复,呼吸功能、氧合指数逐步改善,顺利脱离机械通气支持。

  • 26.
    基于机械通气波形大数据的人机不同步自动监测方法
    潘清, 葛慧青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4, 10 (04): 399-403.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4.04.015
    摘要 (178) HTML (3) PDF (897 KB) (19)

    人机不同步(PVA)在机械通气中较为常见,与呼吸做功增加、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呼吸机诱发肺损伤以及不良的预后密切相关。识别PVA 需要仔细观察患者及其呼吸机波形,但临床医护人员识别PVA 的能力参差不齐,且难以在床旁持续监测,亟需自动化的监测手段。随着机械通气波形大数据的日趋成熟,PVA 自动检测算法在近年快速发展,呈现出数据驱动与知识驱动协同发展的趋势。本文综述PVA 自动检测方法的发展历程,概述基于规则、传统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生理系统模型的技术的优缺点,介绍PVA 实时检测与分析系统的发展和临床应用现状,并探讨基于机械通气波形大数据检测PVA 的研究面临的缺乏标准数据集、算法泛化能力不足等挑战。

  • 27.
    气道闭合的监测在机械通气中的研究进展
    刘婷, 杨少康, 陈亿霏, 刘悦, 潘纯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4, 10 (04): 394-398.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4.04.014
    摘要 (191) HTML (0) PDF (1772 KB) (28)

    气道闭合是由于气道塌陷导致气道和肺泡之间连接中断,其发生率约为30%,在肥胖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的发生率更可高达65%。“液体桥形成”“小气道顺应性塌陷”“表面活性物质耗竭”等均可导致气道闭合,但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气道闭合不仅影响肺通气功能,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忽略此现象还会造成肺可复张性评估及呼吸力学测定错误,从而影响呼吸机参数的恰当设置,甚至可导致或加重肺损伤,对基于心肺交互作用的容量反应性评估指标也可产生一定影响。临床上可通过“低流速法”或“传导压力法”对气道闭合现象进行监测。本文围绕气道闭合现象及其对呼吸和循环的影响进行综述,强调监测气道闭合的重要性,以加深临床医师对气道闭合的认识,从而改善存在气道闭合的机械通气患者的预后。

  • 28.
    苯磺酸瑞马唑仑的临床研究进展
    唐韵, 杨小博, 余愿, 舒化青, 尚游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4, 10 (04): 389-393.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4.04.013
    摘要 (411) HTML (6) PDF (938 KB) (31)

    苯磺酸瑞马唑仑是一种新型超短效苯二氮䓬类药物,可在体内被非特异性组织酯酶快速水解为无活性的羧酸代谢物,具有起效快、恢复快、作用时间可预测等特点,其镇静作用能被氟马西尼拮抗,长时间输注不易发生累积,目前已被多个国家批准用于诊疗操作镇静和全身麻醉诱导与维持;初步研究表明其在ICU 患者的镇静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就苯磺酸瑞马唑仑的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未来的应用前景进行综述,为其进一步开发、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 29.
    转录组学在脓毒症诊疗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杨翔, 郭兰骐, 谢剑锋, 邱海波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4, 10 (04): 384-388.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4.04.012
    摘要 (197) HTML (4) PDF (929 KB) (14)

    脓毒症是由于机体感染导致宿主反应失控,进而发展为致命性器官功能障碍的一种急性重症疾病。由于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且异质性高,脓毒症已成为重症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转录组学指在某种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细胞内全部转录产物的集合,通过对基因转录及转录调控规律的研究,反映了特定环境中的细胞活动状态。近年来,转录组学在脓毒症早期识别、精准治疗和预后评估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有望构建脓毒症诊断和治疗的新体系。本文对相关文章进行回顾,旨在明确转录组学在脓毒症诊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 30.
    胸腺萎缩在脓毒症免疫紊乱中的研究进展
    陈曦, 吴宗盛, 郑明珠, 邱海波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4, 10 (04): 379-383. DOI: 10.3877/cma.j.issn.2096-1537.2024.04.011
    摘要 (131) HTML (2) PDF (1030 KB) (14)

    脓毒症是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免疫紊乱是脓毒症发生发展的关键。生理及病理状态下胸腺萎缩的发生均会损害机体的免疫功能。多项研究表明脓毒症会导致急剧的胸腺萎缩,主要表现为胸腺淋巴细胞的凋亡和胸腺上皮细胞的损伤增加,是脓毒症免疫功能紊乱的重要机制之一。更重要的是,胸腺功能的可逆性恢复可能与脓毒症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深入了解脓毒症时发生急性胸腺萎缩的机制并提出促进胸腺恢复的相关策略可能为脓毒症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AI


AI小编
你好!我是《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AI小编,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